隨著小麥生長進入抽穗期,多種重要病蟲害也進入了盛發期。其中尤以病害種類多,危害最為嚴重。依據發生部位,可以分為穗部病害、葉面病害和基部病害。在小麥生長后期,防治病蟲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化學農藥進行應急防治。在開展病蟲害化學防治時,首先要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選擇性強的農藥,其次是適時采用正確的施藥方法進行防治,確保農藥的安全、高效使用。
發生在穗部的病蟲害主要是赤霉病、黑穗病、穎枯病和麥蚜,導致枯穗和千粒重下降,不僅可以引起嚴重減產,而且赤霉病菌還可以產生真菌毒素污染小麥,應引起高度重視。除了黑穗病只能夠在播種之前采用三唑類殺菌劑如苯醚甲環唑、戊唑醇等內吸性殺菌劑進行種子處理才可以防治以外,赤霉病、穎枯病、麥蚜等可以在抽穗揚花期和灌漿期用藥防治。防治赤霉病和穎枯病可以在齊穗至初花期,每畝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SC)新型殺菌劑100毫升、或者30%戊唑醇加福美雙(戊福)混劑90-100克、或者40%多菌靈SC100毫升,對水40-50公斤常規噴霧,或兌水20公斤彌霧、靜電噴霧防治,以彌霧和靜電噴霧效果最佳。必須注意的是,如果噴水量不足,防效將顯著下降。防治麥蚜可以在發生初期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WP)殺蟲劑20-25克/畝噴霧防治1-2次。
小麥生長后期的葉面病害主要是銹病(條銹和葉銹)及白粉病,可以在抽穗前選用20%戊唑醇或丙環唑懸浮劑(SC)20-40毫升,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WP)60-80克,兌水噴施,水量與防治穗部病害相同。在小麥生長后期連續噴施高效、低毒、選擇性強的三唑類農藥,既可以防治小麥赤霉病、穎枯病、銹病和白粉病,挽回產量損失,又可以有效控制赤霉病菌產生的毒素污染,同時還可以促進小麥生長、增強光合作用、抗干熱風和延緩衰老,顯著提高小麥產量。
小麥生長后期的基部病害主要是紋枯病和全蝕病,可引起小麥早衰甚至植株枯死。這兩種病害主要發生在植株基部,在小麥生長后期很難用殺菌劑進行防治,因為難以把藥劑施到發病的小麥莖基部,即使選擇內吸性殺菌劑,也不能在小麥體內向基部移動,所以應該通過控制田間濕度,減輕病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