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儲備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物質基礎,要從體制機制層面加強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安全管理,強化戰略保障、宏觀調控和應對急需功能,增強防范抵御重大風險能力。
會議強調,要統籌解決好“儲什么”、“誰來儲”、“怎么儲”的問題,系統規劃、科學優化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加快補齊補足關鍵品類物資短板。要加快健全統一的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共建、多元互補,健全中央和地方、實物和產能、政府和企業儲備相結合的儲備機制,優化重要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分類分級落實儲備責任,完善儲備模式,創新儲備管理機制。
后疫情時代農業生產及經濟貿易活動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農業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沖擊、極端天氣引發的自然災害使得受災區域農業生產全面停滯、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導致化肥等農業投入品今年出現局部供應偏緊情況等,都凸顯出建設和完善農業投入品的國家儲備體系非常重要。
那么,從企業角度,如何參與國家建立更高效的常態化農業應急保障機制,如何充分發揮國有大型涉農企業在農業應急保障中的積極作用,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各類緊急狀況下確保糧食安全和“三農”壓艙石作用?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先正達集團中國副總裁馮明偉。
馮明偉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儲備基礎和實力不斷增強,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突發的疫情、自然災害及行業變動等仍會對種子、化肥、農藥、農膜、農機及柴油等農業投入品的投放及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將直接或間接威脅到我國農業生產及糧食安全。
為此,馮明偉建議,應加速建設完善“國家級農業投入品應急保障戰略體系”(以下簡稱“國農保障”)。充分借鑒原油、棉糧等國家儲備機制和農業應急保障體系國際經驗,由國家相關部委牽頭,國有中央大型農業企業經履行法定程序成為承接單位后,加速建設并完善常態化、集約化、系統化、數字化的“國農保障”體系,在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等突發風險挑戰下,保障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產業鏈整體抗突發風險的主動性和系統能力。具體內容包括:
首先,建立常態化的農業投入品應急保障戰略體系。
從長期戰略角度認真做好體系的頂層設計和制度設計,同時結合此次抗擊新冠疫情的絕對主力為公立醫院的醫療力量來看,應選擇信譽良好、經營穩定、資金充足、具備行業基礎和實力等條件的國有大型農業企業,通過履行法定程序后作為承接單位,確保政策執行的穩定可持續。
第二,集約化運營農業投入品應急保障戰略體系。
從運營效率、保障質量、協同配合角度考慮,應集約化運營農業投入品應急保障戰略體系,應盡可能考慮多品種同時同地儲備、選擇業務設施覆蓋全國、便于統一協同安排的承接企業,從而避免“分散、無配合”和“各行其是,各自為戰”的局面。同時節約社會資源,提升保障效能。
第三,系統化設計農業投入品應急保障戰略體系。
一是儲備布局:選擇重點農業生產省,設立包括種子、化肥、農藥、特定農機具、農膜和柴油等在內的農業投入品儲備庫。二是運行機制:市場化運作與應急緊急調配相結合。正常狀態下,承接單位按照市場規則進行商業化運作,保證庫存的動態進出,保障貨物質量,保證當地優質農資供應,平抑市場價格;應急狀態下,承接單位嚴格按照指令進行相關物資的分撥調度,執行國家指導價格,運營成本由國家承擔,納入國家財政預算(倉儲費用、人工成本、貨物損耗等)。三是倉容建設:在倉容建立和選擇上,充分利用現有的全國性倉儲物流設施。一方面可以與國家糧食儲備體系進行聯合評估,在可能情況下聯合建設使用,農民的車輛運糧食來、運農資去,最大化降低倉儲運輸成本;另一方面依托大型國有農業企業的全國性倉儲物流設施和位于農業主產區的農業服務站進行建設,以減少投入。
第四,提升農業投入品應急保障戰略體系的數字化水平。
建立覆蓋農業投入品全產業鏈(包括生產、流通以及物流企業)的線上數據信息、交易和物流平臺作為“國農保障”的支撐平臺,實時監測種子、化肥、農藥等社會庫存規模、品種類型、進出庫、出廠價格等信息,日常為行業企業及政府提供信息服務,應急狀況下,結合大數據分析為調撥農業投入品提供決策依據、提高決策效率,從而為國農保障提供強有力的數字化支撐,及高效和可信的數據保障。
馮明偉表示,先正達集團中國是國有骨干涉農大型央企,是先正達集團旗下四大業務單元之一,隸屬于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100%控股)。其2019年7月1日上線的“肥易通”平臺具備資訊、物流、交易等功能,被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選定作為核心數據提供方及價格指數編制的合作伙伴。先正達集團中國將積極發揮國有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配合相關部委評估加速建設完善國家級農業投入品應急保障戰略體系的可行性和實施路徑,為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