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時下,正是犁耙水響用肥旺季。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多個縣市調查發現,昔日熱鬧的化肥農資市場,今年冷清不少。一些銷售商更是驚呼,從未遇到這樣的行情。旺季不旺,個中原因何在?其背后又釋放哪些信號?
最差行情來襲
5月6日,突然的降溫,讓麻城市河東農資一條街更加冷清。
店面規模最大的湖北供銷河東三農服務中心負責人曹洪說,往年這個時候,正是農資銷售的旺季,忙的時候,飯都沒時間吃;但眼前,可以鎖門出去做點別的事再回來,壓根兒不耽誤。“銷量至少比往年降了20%。”在農資圈里摸爬滾打了近20年的曹洪印象中,這樣的行情少見。“至今,去年冬季囤的貨都沒有賣完;放在往年,都新進貨好幾回了。”和曹洪隔街相望的郭四農資店老板郭斌搖頭說,這是他從事農資生意17年來壓力最大的一年。他和人合伙的農資超市已于去年底被迫關門,目前的門店不足50平方米。
曹、郭兩位農資店主的感受并非個案。
在新洲區李集鎮農技服務中心,農資店老板李建兵用“抵不到往年的一半”,來描述今年開春以后的生意。在孝昌縣農業農村局門前的農資一條街,諸多店主同樣感受到市場的陣陣寒意。“剔除前期氣溫偏低等因素,該來的農資銷售旺季還沒到來。”“總體感覺,行情一年比一年差,今年尤為嚴峻。”在4月25日舉行的全省農資行業協會年度工作會上,來自全省及全國在鄂化肥企業代表一致“吐槽”,去冬以來,渠道銷量普遍較往年降了一到兩成。為彌補利潤空間,絕大多數品牌價格上浮了10%到20%。
深層次變化正在發生
價格上漲,顯然不是“寒意”襲來的主要原因,因為落到每斤的單價,只漲了一兩角錢。
“總的來講,是種田效益低了,種田的人在減少。”同為河東片莊稼醫院負責人的曹洪認為。據他觀察,去年糧食托市收購價降低后,今年開年以來拋荒出去務工的人明顯增多。
敏銳捕捉到這一現象的麻城市實安駕校老板姚啟才,去年底開始有意在該市糧食大鎮鐵門鄉加大土地流轉力度。“不愿意種田的人增多,流轉起來相比前些年容易,價格也更便宜。”姚啟才透露,開年到現在,他以50元/畝的價格又流轉了100多畝,全部種起意楊等苗圃林木。
此外,即使用肥,在價格接近的情況下,農戶更偏好進口肥料,這對本土化肥也是擠壓。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都比不上當前種養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壓力。
省糧食局一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稻蝦、稻鰍、稻蟹、稻魚等共作模式,在我省呈大面積推廣態勢,其中僅稻蝦共作面積去年已達561萬畝,今年預計要突破700萬畝。“這些農田基本不會也不能用化肥,對我省化肥行業沖擊不小。”省農資協會相關負責人說。
而更深層次的變化則在于,2015年2月我國提出化肥“零增長”行動以來,以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為代表的生態用肥理念和行動,在各地扎根并次第開花。“尤其是近兩年,各地持續推進“雙減”(減肥、減藥)行動,并積極探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畜禽糞便利用等節肥增效技術,取得不錯成效。”省農業農村廳土肥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
以全省第一糧食大市襄陽為例,自2016年實施“雙減”行動以來,每畝每年少施化肥500克,農藥減量1%。作為全國首批100個果菜茶示范縣,秭歸縣近年來也在大力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每年畝均減少化肥使用量10%。
或迎歷史性拐點
“婆婆,一次用一點即可,不長蟲時不要用。”記者在新洲區龍騰大道農資一條街上看到,普春農資店年輕女店主給前來買果樹種子的爹爹婆婆們,義務上起“病蟲害防治課”。
與其一店之隔的史丹利直銷店門口,2輛小型運輸車整裝待發。店主洪國華說,以前低于1噸,不會送貨?,F在超過10袋,就考慮送到家門口。“目前,大多數企業為爭得更多市場,在成本線銷售產品,并通過服務搶占陣地,在測土配方、送貨上門、植保服務等方面,和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糧油加工企業深度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從種到收一條龍。”湖北祥云化工事業銷售部副部長江曙介紹。
這一點,天門市華豐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吳華平深有體會。在合作伙伴支持下,他為社員提供從種子到化肥、從種到銷(含植保服務)“五統一”服務,用肥量年減15%到35%。“這些,都是農資行業迎來歷史性拐點的信號。”在中化化肥湖北分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濤看來,化肥企業不僅要生產適銷對路的綠色產品滿足市場,還應在綜合服務、融入地方綠色發展等方面作出更多產業鏈探索。
李濤預測,2019年環保的壓力會促使化肥行業洗牌再提速,傳統農資零售店進一步受到擠壓,廠家直銷比重越來越高,微生物肥料將是2019大熱品類。“這對湖北農資企業來說,是壓力,也是機遇。”省農資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也將倒逼整個行業轉型升級,持續助力我國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