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黑龍江省巴彥縣豐樂鄉新立村馮家屯,玉米種植大戶蘇彥路這一地塊1324畝玉米地收獲已近尾聲,在隆隆的轟鳴聲中,一臺玉米籽粒直收機駛過,一排排玉米穗被“吃”進這臺龐然大物的“肚”中,摘穗、剝皮、脫粒一氣呵成。一個來回后,收割機通過輸送管道將存貯倉中的黃澄澄的玉米粒卸載到卡車上。籽粒收下來,他就直接送到中化農業黑龍江巴彥MAP技術服務中心烘干,技術服務中心的收購價比市場價還高1分錢。
蘇彥路是巴彥MAP技術服務中心服務的農戶。巴彥縣有耕地面積344萬畝,其中玉米種植246.7萬畝,2018年,巴彥MAP技術服務中心服務玉米種植面積25419.52畝,服務種植大戶17個。
有了“期貨+保險”農戶心里有底
巴彥MAP技術服務中心服務的農戶中有13個農戶參與了“保險+期貨”項目,覆蓋2萬畝土地。
蘇彥路在巴彥縣德祥鄉腰太平山屯還種植了玉米790.11畝,其中69畝地今年遭受風災出現大面積倒伏,不過他并沒怎么擔心損失,因為通過巴彥MAP技術服務中心牽頭,他參保了浙商期貨有限公司與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期貨+保險”收入險,根據測產1010斤,根據保單期貨價格1825元/噸,每畝保險目標收入1140元,預計保險賠付約每畝220元。
“在黑龍江種植大戶的眼中,風險是他們非常關注的一個核心痛點,他們既擔心種植中遭遇自然災害對產量的影響,還擔心農作物價格的變動造成自己收益的降低,MAP所提供的收益險很好的解決了規模種植戶的顧慮。”巴彥MAP技術服務中心經理路偉明介紹,“期貨+保險”的收益險模式,首先是保險保證農戶不用再擔心重大自然災害面前的顆粒無收,期貨工具更是幫助農戶很好的抵抗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效益下降的風險。將期貨加保險引入到農戶種植中,能夠穩定農戶的收入,降低種植風險,有增產增收的保障。
玉米種植“期貨+保險”收益險保費是每畝81元,種植戶繳納18.7元,其中大商所補貼77%,種植戶自繳23%。“如果沒啥自然災害保費不是白交了么?”記者問道。巴彥縣紅光鄉建新村建新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樊成淼回答道:“有保險心里就有底了,交18塊多,保1千多元收入,劃算。這兩年種玉米價格不穩,今年普遍受災,這樣的合作能保證我們農戶不賠錢。”建新種植合作社今年和技術服務中心合作了3000畝土地,還從技術服務中心貸款200多萬元,擴大了種植規模。
“今年巴彥地區先是遭受了56天的旱災,7月底又遭受了大雨和暴風的侵襲,很多農民的土地遭受了災害,這種災害是合作社自身經濟能力所不能承擔的。如果沒有參加收入險肯定賠錢。”巴彥縣民權現代農機合作社負責人聶偉表示。
“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格”實現增產增收
除了以“期貨+保險”收入險作為商業依托,巴彥MAP技術服務中心還整合當地的社會資源,如糧食加工企業、糧貿企業、農機服務社等,通過“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格”實現農戶增產增收。
“以往我們種出來的玉米也就是二等末或高三等,今年是高二等,提高了一個檔次。品質提高了自然價格就上去了。”聶偉準備明年再擴大和技術服務中心的合作面積到3萬畝。
技術服務中心為種植戶聯系了河南天康宏展集團作為玉米訂單企業,幫助農戶以市場基礎價溢價0.01元/斤的價格銷售玉米,并以此訂單的技術指標確定的技術方案,進行全程技術指導,最終實現農戶比自種增產11.38%,每畝增收45.19元。
巴彥MAP技術服務中心農藝師高景軍介紹,巴彥MAP技術服務中心的訂單模式做到了“7統一”:依照用糧企業訂單內容做到品種統一;統一耕種方式;統一耕種機械;根據當地每一個地塊情況統一植保服務;收獲時根據糧企需求,統一籽粒直收;統一糧食的品質;最終統一銷售,達到了為農民增產增收,降低成本的效果。
“全程都用先進的大型機械,好多都沒見過,省工、省力、省錢。比起老式種法,那真是高大上。”樊成淼評價。今年春季,巴彥經歷了10年不遇的春旱,技術服務中心果斷的將播種方式改為免耕播種,出苗率達到89.4%,較其他農戶提升19.3%。
同時,以測土配方施肥和生育期營養監測技術指導農戶科學施肥,提高肥效利用率,既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又保證作物的生育期營養需求;通過病蟲害監測服務指導農戶合理用藥,科學防治;最終以籽粒直收為品質提升的核心技術,避免了農戶傳統“收果穗、地趴糧”品質急劇下降的風險,保證農戶賣出好價格。據調查,僅籽粒直收技術的應用從降成本提品質方面可為農戶節本增效每畝47元。
同時,巴彥技術服務中心持續開展義務培訓及技術指導工作,2018年,組織技術培訓15場,培訓農戶197人,對13.36萬畝土地進行不同種植技術指導。路偉明介紹,預計明年服務面積可達10萬畝,并可實現訂單全覆蓋。